2022年4月重慶自考已經結束,為方便考生們在自考結束后可以進行估分,小編將會為大家陸續分享各自考專業考試科目的真題與答案。接下來小編整理了2022年4月重慶自考馬原真題及答案解析。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26,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理論特征
【參考答案】
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想、您格新創立的,為他們的后維者所發展的,以反對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目標的科學的理論體系,成者尚要地說,它是關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
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理論特征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1)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集中表球為它的得康的批到精神。(2)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還表現在它其有鮮明的政治立場上。
(3)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首先表現在它不帶任何催見,其次還在于它的理論是深刻的,再次不僅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觀律,而且還在于它經受了實踐的檢驗并隨看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27,簡述認識客體的含義、構成和性質。
【參考答案】
認識客體的含義:認識客體是指人的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
認識客體的構成:認識客體由自然客體、社會客體和精神客體構成,認識客體的性質:①認識客體具有客觀性,②認識客體具有對象性。
28,什么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他的本質是什么?
【參考答案】
(1)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態,因南利己主義也發展到了項峰,成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
(2)資本主義利己主義的主要特征就是為一己私利面獲取金錢。這種以獲取金錢為特征的利己主義,成為資產階級一切思想和行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29,簡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壟斷統治加強的原因和主要表現
【參考答案】
原因:(1)僅靠私人壟斷資本的力量,無法滿足大規模經濟建設所需要的巨額資金。
(1)在一些大規模公共設施的建設上,私人壟斷資本無能為力或不愿進行建設。
(2)一些大型、基礎性、前導性的科學研究項目,也是私人壟斷資本不愿涉足的領域。
(3)日益嚴重的生產過剩問題僅靠私人壟斷資本難以解決
(4)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要求國家出面進行某些宏觀經濟調控。
(5)在經濟利益關系的調整方面,國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來越重要。
主要表現:二戰后,壟斷資本主義有了一些新的發展變化。這以前的至斷主要是私人壟斷,或稱一般壟斷,二戰后出現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或者說政權的力量日益深入地介入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國家壟斷取代私人壟斷成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形式、新特征。
30,社會主義從一個國家發展到多個國家的歷史貢獻
【參考答案】
主要的歷史貢獻: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現實存在的社會制度出現在世界上,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和社會制度的演進。社會主義國家的存在改交了世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遇制了資本主義和霸權主義在世界的擴張。社會主義力量堅定地支,持被壓組的民族和被壓迫的人民,推動著和平與發展的世異時代洲流,杜會主義引導者世界人民的前進方向。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最深刻的教訓是:放棄科學社會主義通路,放棄了共產黨的有效領導,放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結果使得已經相當產重的經濟、政治、社會,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最終根成制度巨變、國家解體的歷史惡劇。
三、論述題:本大題共3小題,考生任選其中2題作答,每小題10分,共20分。如果考生回答的題目超過2題,只按考生回答題目的前2題計分。
31,試述矛活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并說明這一原理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意義。
【參考答案】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它們是料證統一的
①考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是互相聯結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者普遍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互相區別的,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尤其不能用普遍性代替特殊性。
③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對證關系的原理,是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則,又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走自己的路,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勝利。
32.如何理解“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白然過程”
【參考答案】
人類社會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這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人類社會顯然有人的自竟的,能動的作用,但是,在根本上,人類社會同自然界是一致的,都是客觀的、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
(1)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一樣,都不是人的意志的自由創造,而是物質的表現形志,是不依賴于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2)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一樣,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處于經常發展變化的矛盾運動過程中的
(3)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一樣,都有自身內在的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客觀規律性。
33,試述借款資本和利息的來源與本質
【參考答案】
(1)利息的概念:
(2)利息屬于信用范疇,在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下,它所反映的經濟關系也不同。
(3)高利貨的利息,體現著高利貸者同奴隸主或封建地主共同對勞動者的剝削關系:西方經濟學家從資本的范疇、人的主觀意愿和心理活動等角度研究利息的本預,脫離經濟關系本身,無法揭示利息的真正來源與本質,
(4)馬克思關于利息來源與本質的理論說明利息是剩余價值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是利潤的一部分,體現了借貸資本家與職能資本家共同剝削雇傭工人、瓜分剩余價值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