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
1、作為宏觀層次的發展問題主要是解決( )。
A、生態危機 B、人口問題 C、教育問題 D、城市膨脹
2、當代人類社會中的兩大主題是( )。
A、和平與穩定 B、和平與發展 C、穩定與發展 D、合作與發展
3、關于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理論大體經歷了三次轉變,第二次是( )。
A、從結構功能理論演化出現代化理論 B、從現代化理論演化出世界體系理論
C、從現代化理論演化出依賴理論 D、從世界體系理論演化出依賴理論
4、現代化理論的奠基人是( )。
A、列維——斯特勞斯 B、帕森斯 C、弗蘭克 D、沃勒斯坦
5、西方發展社會學大多具有以下色彩:( )。
A、資本主義 B、殖民主義 C、唯心主義 D、歐洲中心論
6、使用比較法的條件是拿來比較的兩個國家之間存在( )。
A、相似性 B、差別性 C、繼承性 D、并存性
7、在當代社會發展中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是( )。
A、生產技術結構 B、經濟結構 C、政治結構 D、思想文化結構
8、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一般稱為( )。
A、南北對話 B、南南合作 C、東西合作 D、互利合作
9、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把社會形態和社會結構發展的動力歸結為( )。
A、功能紊亂 B、人性的沖突 C、社會的現實矛盾 D、科學技術進步
10、結構功能學派的代表人物是( )。
A、科林斯 B、科塞爾 C、帕森斯 D、達倫多夫
11、人們的社會行為規范體系上發生的變化稱為( )。
A、文化的變遷 B、生活方式的變遷 C、社會群體的變遷 D、社會制度的變遷
12、傳統大家庭向核心家庭的轉變屬于( )。
A、人的現代化 B、文化現代化 C、觀念現代化 D、社會群體結構現代化
13、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目標是( )。
A、控制人口 B、擺脫貧困 C、發展教育 D、加速工業化
14、斯大林模式采取的戰略是( )。
A、優先發展農業 B、優先發展輕工業 C、優先發展重工業 D、優先發展第三產業
15、發展中國家政治發展的首要內容是實觀( )。
A、政治生活民主化 B、政治決策科學化 C、政治管理高效化 D、政治運作公開化
16、發展中國家政治調控的目標是( )。
A、政治穩定 B、政治民主 C、政治公開 D、政治清明
17、文化至上主義者屬于( )。
A、文化進化論學派 B、文化傳播論學派 C、文化歷史學派 D、文化生態學派
18、文化生態論又稱為( )。
A、文化進化論 B、文化傳播論 C、文化史學派 D、新進化論
19、除人口增長以外,衡量人口變遷另一綜合指標是( )。
A、人口結構 B、年齡結構 C、性別比例 D、人口分布
20、人口變遷的過渡理論認為,人口的增長從上升到均衡要經過的“門檻”是( )。
A、經濟發展 B、科技進步 C、生育觀念更新 D、實行計劃生育
21、提出“城市病”這一概念的是( )。
A、功能學派 B、沖突學派 C、交換學派 D、芝加哥學派
22、在伯吉斯的“同心園模型”中,最外圍的一個區域是( )。
A、住宅區 B、過渡區 C、車月票區 D、商業中心
23、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教育上的驚人浪費的最突出表現是( )。
A、中途退學 B、專業不對口 C、畢業后失業 D、教育經費被挪用
24、在全世界公共資金的支出中,教育經費占( )。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
25、表示自然界變為工業過程的概念是( )。
A、生物圈 B、社會圈 C、智慧圈 D、技術圈
26、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農業最重要的方法是( )。
A、開墾荒地 B、以工補農 C、增加農業勞動力 D、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27、以下指標中屬于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指標系統的有( )。
A、環境質量指標 B、社會勞動指標 C、社會參與指標 D、社會分層和流動指標
28、提出“以人為中心”的發展戰略的是( )。
A、劉易斯 B、羅斯托 C、佩魯 D、弗蘭克
29、50—60年代發展中國家在管理手段上大多采用行政命令,其依據是( )。
A、沖突理論 B、均衡理論 C、凱恩斯模式 D、羅斯托模式
30、政府在經濟上的管理職能主要是( )。
A、宏觀指導 B、宏觀調控 C、微觀指導 D、微觀調控
二、雙項選擇題
1、現代文明發展的兩大趨勢是( )( )。
A、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 B、民族壁壘根本不存在
C、新殖民主義體系形成 D、經濟、科學、文化、政治民族化
E、經濟、科學、文化、政治國際化
2、20世紀以前,人類兩次科技革命的標志是( )( )。
A、火藥 B、蒸汽機 C、電力 D、飛機 E、原子能的運用
3、沃勒斯坦認為,世俗化趨勢除商品化以外,還包括( )( )。
A、停滯 B、擴張 C、機械化 D、信奉宗教 E、追逐時尚
4、主張發展中國家貧窮落后的根源在于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盤剝的有( )( )。
A、帕森斯 B、弗蘭克 C、英克爾斯 D、本狄克斯 E、沃勒斯坦
5、西方發展社會學理論一般表現出了兩種傾向:( )( )。
A、以資本主義排斥社會主義 B、以城市排斥農村 C、以大國排斥小國
D、以國家實體排斥世界整體 E、以世界體系排斥國家主體
6、發展中國家社會結構特殊性的突出表現是( )( )。
A、一元性 B、二元性 C、多元性 D、平衡性 E、不平衡性
7、發展中國家在社會形態上體現出了躍遷性和( )( )。
A、整體性 B、獨立性 C、多樣性 D、變態性 E、穩定性
8、西方社會學家在討論社會發展時分為兩大派:( )( )。
A、結構功能學派 B、有機體學派 C、沖突學派 D、交換學派 E、互動學派
9、發展中國家的超前性需求主要體現為超前性的( )( )。
A、消費需求 B、投資需求 C、教育需求 D、精神需求 E、文化需求
10、發展中國家在追趕發達國家時容易出現兩種偏向:( )( )。
A、閉關自守 B、簡單模仿 C、獨立自主 D、急于求成 E、穩扎穩打
11、西方學者認為“后工業社會”趨向取決于兩個主要因素:( )( )。
A、技術的發達 B、教育的發達 C、人的素質的提高 D、合理的都市化結構 E、發達的社會職業結構
12、按經濟發展目的,發展戰略可分為( )( )。
A、平衡發展戰略 B、不平衡發展戰略 C、趕超戰略 D、滿足基本需要戰略 E、追求人的全面發展戰略
13、科技進步包含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核心是( )( )。
A、一般的科學水平 B、科技開發 C、科學技術存量 D、科技教育程度 E、科技在生產中的運用
14、從政治調控的主動程度來看,政治調控的類型分為( )( )。
A、民主型 B、獨斷型 C、積極型 D、消極型 E、中性型
15、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包括政治決策的( )( )。
A、制度化 B、民主化 C、公開化 D、科學化 E、高效化
16、文化進化論的代表人物是( )( )。
A、泰勒 B、克魯伯 C、威斯勒 D、博阿茲 E、摩爾根
17、文化形態的改變是( )( )。
A、迅速的 B、突發的 C、緩慢的 D、均衡的 E、不均衡的
18、在實行計劃生育過程中所產生的新的社會問題是( )( )。
A、人口老化 B、人口減少 C、勞動力不足 D、城市爆炸 E、獨生子女
19、最初提出確定最佳人口規模理論的是( )( )。
A、盧梭 B、科爾 C、胡佛 D、西斯蒙第 E、馬爾薩斯
20、城市發展的內在機制有兩種,即( )( )。
A、需求取向 B、供給指向 C、需求基礎 D、供給基礎 E、內在供需
三、多項選擇題
1、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發展理論主要有( )( )( )( )( )。
A、依賴理論 B、現代化理論 C、后工業社會論 D、信息社會論 E、世界體系論
2、40年來發展社會學先后有以下主要流派:( )( )( )( )( )。
A、自由主義 B、激進主義 C、極權主義 D、保守主義 E、歷史主義
3、現代化理論認為,社會文化體系功能的運作要經歷以下階段( )( )( )( )( )。
A、模式維持 B、適應 C、實現目標 D、整合 E、反饋
4、拉茲洛提出發展中國家合適的發展戰略最主要的方面是( )( )( )( )( )。
A、節約資源 B、引進技術 C、合適的經濟發展 D、提高教育 E、控制人口
5、研究發展中國家發展的主要方法有( )( )( )( )( )。
A、實驗法 B、模擬法 C、比較法 D、系統法 E、歷史法
6、依據資源狀況及經濟發展模式,發展中國家分為( )( )( )( )( )。
A、石油輸出國 B、資本輸出國 C、原料生產國 D、出口加工國 E、綜合發展國
7、在社會的群體結構上,馬克思主義特別重視以下共同體( )( )( )( )( )。
A、民族 B、人民 C、階級 D、政黨 E、社區
8、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主義有( )( )( )( )( )。
A、蘇加諾主義 B、馬科斯主義 C、納塞爾主義 D、庇隆主義 E、勃列日涅夫主義
9、在文化結構上,發展中國家比較突出的特征是( )( )( )( )( )。
A、民主程度較低 B、民族主義強烈 C、社會主義思潮流行 D、教育衛生普遍落后 E、階級的分化、形成與發展
10、生活方式由以下方面構成:( )( )( )( )( )。
A、生活水平 B、生活目的 C、生活質量 D、生活風格 E、生活來源
11、按工業化與對外貿易的關系,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分為( )( )( )( )( )。
A、初級產品進口戰略 B、初級產品出口戰略 C、進口替代戰略 D、出口替代戰略 E、獨立自主戰略
12、就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經濟要素來說,比較重要的是( )( )( )( )( )。
A、技術進步的程度 B、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水平 C、資金的積累和使用效率
D、自然資源的供給水平 E、政局的穩定程度
13、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發展道路有以下幾種類型:( )( )( )( )( )。
A、武裝斗爭的道路 B、非暴力的和平發展道路 C、政治談判的道路
D、武裝斗爭與政治談判相合的道路 E、憲法改革道路
14、亨廷頓認為政治穩定需符合以下標準:政治系統具有( )( )( )( )( )。
A、高度的民主性 B、高度的權威性 C、齊備的功能性 D、嚴謹的秩序性 E、良好的繼承性
15、文化傳播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 )( )( )。
A、泰勒 B、摩爾根 C、格雷布納 D、博阿茲 E、威斯勒
16、目前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遇到的突出問題有( )( )( )( )( )。
A、人口問題 B、城市問題 C、資源問題 D、生態問題 E、教育問題
17、測算城市人口過度集中的方法有( )( )( )( )( )。
A、城市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百分比 B、首位城市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百分比
C、過分集中指數法 D、四城市指數法 E、八城市指數法
18、學校人才的輸出結構一般取決于( )( )( )( )( )。
A、社會人才的需求結構 B、輸出總體的層次 C、學科結構 D、個體的知識結構 E、師資的結構
19、駒井洋認為,評價社會發展的指標和價值標準包括( )( )( )( )( )。
A、根除貧困 B、社會平等 C、確保人類自由 D、維護生態平衡 E、實現民眾參與決策
20、一般均衡理論的幾個等式是( )( )( )( )( )。
A、群體行為的等式 B、小單位行為的等式 C、流通的等式 D、聯系的等式 E、平衡的等式
四、名詞解釋
1、社會發展 2、周期性律動 3、模擬法 4、社會現代化 5、依賴性發展
6、社會群體的變遷 7、經濟增長 8、政治管理 9、文化 10、人口增長率
11、城市化 12、生態平衡 13、產業結構
五、問答題
1、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種種發展理論大體經歷了哪幾次轉變?
2、結構功能主義具有哪些基本前提?
3、西方發展社會學的合理成份和缺陷是什么?
4、發展中國家的社會形態有什么樣的特殊性和復雜性?
5、推動當代人類發展的第三層次的矛盾有哪些?
6、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中有哪些特點?
7、怎樣正確處理擺脫貧困與公平分配的關系?
8、衡量政治穩定的標準有哪些?
9、發展中國家文化發展的特征是什么?
10、人口變遷的過渡理論的內容有哪些?
11、為什么城市化過程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條件的基礎之上?
12、現代教育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13、發展中國家應當怎樣保護和重建生態平衡?
14、為什么說一般均衡理論不適用于發展中國家的管理?
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A 2、B 3、C 4、B 5、D 6、A 7、A 8、B 9、C 10、C 11、D 12、D
13、B 14、C 15、C 16、A 17、C 18、D 19、A 20、A 21、D 22、C 23、A
24、B 25、D 26、D 27、A 28、C 29、C 30、B
二、雙項選擇題
1、A、E 2、B、C 3、B、C 4、B、E 5、D、E 6、B、E 7、C、D 8、A、C
9、A、B 10、B、D 11、A、E 12、C、D 13、C、E 14、C、D 15、B、D
16、A、E 17、C、E 18、A、E 19、B、C 20、A、D
三、多項選擇題
1、A、B、E 2、A、B、E 3、A、B、C、D 4、C、D、E 5、B、C、D、E
6、A、C、D、E 7、A、B、C、D 8、A、C、D 9、B、C、D 10、A、C、D、E
11、B、C、D 12、A、B、C、D 13、A、B、D 14、B、C、D 15、C、D、E
16、A、B、D、E 17、B、C、D 18、B、C、D 19、A、B、C、D、E 20、B、D、E
四、名詞解釋
1、社會發展是指目前仍處于貧困與落后狀態下的國家爭取在經濟上擺脫貧窮,在政治上維護獨立、主權與穩定,在文化上力求繁榮民族傳統的特定的社會變遷過程。
2、周期性律動指多少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重復的過程,當然這種循環并不是完全的重復,只是部分的重現。
3、將研究對象的基本成份(包括內在的和外在的),采用標準形式的方法建構系統的結構及運轉模型,就是模擬法。
4、社會現代化指一個社會在科學技術推動下,以經濟發展為基礎,包括社會的政治、文化、社會組織在內的各個方面的全面發展過程。
5、依賴性發展指發展中國家在獨立以后其發展依然對發達國家有很大的依賴性、依附性。
6、社會群體的變遷指發展中國家社會群體的結構、規模、目標、活動原則及內外關系的變化。
7、經濟增長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實際的貨物和勞務產出的增長及生產效率的提高。
8、政治管理指統治階級運用政府權力按照本階級的意志和利益,對國家事物所進行的管理。
9、文化是人類所特有的,不是靠生物性遺傳,而是靠習知而得并經過世世代代補充完善的內在與外在的思想、情感和行為規則的總和。
10、人口增長率等于一個國家一年內人口的出生率加上移民率再減去死亡率,通常用百分數表示。
11、城市化是一個變傳統落后的鄉村社會為現代先進的城市社會的自然歷史過程,它是當代世界的一大趨勢。
12、生態平衡是生態系統的內穩定狀態,它既包括結構上的平衡,也包括功能上以及輸入和輸出的物質在數量上的平衡。
13、產業結構指一個國家國民經濟部門之間及其內部的構成。
五、問答題(略)